close

大腸癌的基本認識

肝膽胃腸科、健康管理中心 江宗賢醫師

 

   大腸與直腸是整個消化道的最後一段,介於小腸及肛門之間,嚴格來說包括四段結腸與直腸,完全拉直時約有150公分長,其功能為吸收水份、形成糞便以利排泄。大腸與直腸是人體內較容易發生癌症的器官,其原因為腸黏膜細胞的基因發生突變,可歸因於遺傳及環境兩大因素。其中環境因素,腸黏膜細胞長期接觸的腸管內環境,包括攝取高量的肉類、食入致癌因子、纖維攝取不足、肥胖、老化等。粗略地說,吃得愈好、愈享受,得到大腸直腸癌的機會就愈高,可以說是一種「有錢病」。在貧窮、甚至饑荒的國家,大腸直腸癌非常罕見,但我國的情況正好相反,不但很常見,而且不斷地增加中。大腸直腸癌(以下通稱大腸癌)高居我國十大癌症死因的第三位,而發生率更高達第二位,已追上西方富裕國家的水準。

症狀
   既然是基因突變而來,其轉變需要時間,因此大部分的大腸癌發生之前只是大腸息肉,這個階段算是良性腫瘤,雖然偶爾會出血,但通常沒有任何症狀(圖一)。若未發現也未切除,息肉就可能會逐漸演變為大腸癌。大腸癌的症狀隨生長位置不同而有所不同。直腸或乙狀結腸的腫瘤出血會造成明顯的血便,但較深處的腫瘤出血會與糞便充分混合後再排出體外,因此患者不見得會發現。直腸的腫瘤較靠近肛門,因此患者總是會感到想排便,但即使排便後還是有排不乾淨的感覺。直腸或乙狀結腸的腫瘤會造成腸管狹窄,所以糞便變得較細。相對來說盲腸或深處結腸的腫瘤不會改變糞便形狀,但可能直接造成阻塞,出現腹脹、嘔吐的情形。有時腫瘤太大,可能破壞其鄰近的器官,例如膀胱、陰道、子宮等等,而產生各器官相關的症狀。大腸癌較末期時,會因為長期出血而導致貧血症狀,而且轉移性腫瘤可能會有腹脹、黃疸、咳嗽、骨頭痛等情形。這時通常會合併疲倦、食慾差、消瘦等現象。

亞東院訊相片

 

圖一 大腸鏡發現一顆小息肉(箭頭所指),為良性息肉,發現後已當場切除,排除了將來逐漸演變成大腸癌的危險。

 

 

診斷
 糞便潛血檢查(免疫法,i-FOBT)是最簡單的檢查,能偵測糞便中肉眼看不到的人類血紅素成份,雖能探知消化道是否有隱藏的出血,但無法明確定位,更無法確認是否為腫瘤流血,因此只能做為初步的參考或健康者的篩檢,若有問題則需要進一步的檢查來確認出血原因,約90%的進行性大腸癌會出現糞便潛血陽性的檢查結果。鋇劑灌腸(barium enema,或稱下消化道攝影)及電腦斷層虛擬大腸鏡(virtual colonoscopy)可以利用整個大腸內腔的形態變化判斷是否有腫瘤,檢查方法不具身體侵入性,但準確率仍不如內視鏡(即大腸鏡),而且無法進行組織切片或切除,因此主要為輔助性質的檢查。

  如果沒有特殊原因,所有已知、或懷疑大腸癌的患者都應該接受大腸鏡檢查。大腸鏡可以確認腫瘤性質、取得組織切片、評估嚴重度、並幫助手術前的定位,是最重要且關鍵的檢查(圖二)。診斷確定後,還需要電腦斷層檢查或其他必要的檢查,以判斷是否有鄰近器官侵犯及轉移性腫瘤。

亞東院訊相片

 

圖二 圖中粉紅色不規則區域為環繞大腸腔的進行性大腸癌,可見到腫瘤已幾乎完全堵塞了腸管,而且不斷地有鮮血滲出。

 

 

治療
   早期的小腫瘤可以用大腸鏡完全切除,不但治癒率高,而且完全不需要追加其他治療,可惜我國的大腸癌患者在這個階段就發現的比例並不高。無法用內視鏡切除,且沒有遠處轉移或嚴重器官侵犯情形者,應以手術切除為首選。視腫瘤位置、阻塞情形、營養狀態不同而可能有多種不同的手術方式,有時可能需要肛門切除或於肚皮上接腸造(人工肛門)。若狀況允許,外科醫師能以腹腔鏡手術的方式將腫瘤完全切除,並廓清淋巴節。若腫瘤本身較嚴重(體積大或侵犯深),可於術前或術後追加輔助性的化學治療或電療,以提高效果。已經遠處轉移的末期大腸癌或無法手術切除者,可考慮接受化學治療,但需要權衡利弊之後再作決定。化學治療雖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患者不一定能承受其副作用。腫瘤造成腸管阻塞卻無法切除者,可以視情況於腫瘤內植入人工支架、施以腸繞道手術、腸造、或靜脈營養。腸管阻塞及腫瘤轉移的症狀可嘗試以電療的方式改善。

結語
  有了對大腸癌的正確認識,才能積極保健、預防,既「有錢」,又不會得大腸癌。

 

轉貼至http://www.femh.org.tw/epaperadmin/viewarticle.aspx?ID=2293

大腸癌末期 該怎麼辦?

隨著政府大力推廣大腸直腸癌的糞便潛血反應篩檢,愈來愈多的早期大腸直腸癌被發現,可以經由醫師施以手術切除,因此大幅提高大腸直腸癌的存活率;而針對第四期已有遠端轉移的大腸直腸癌病患,健保局從今年6月1日起,開始給付第一線使用化學治療藥物「抗癌妥(irinotecan)」合併血管阻斷的標靶藥物「癌思婷(bevacizumab)」的治療,除了減輕病患的經濟壓力外,也大大提升大腸直腸癌末期病友的存活率。

成大醫院血液腫瘤科林鵬展醫師表示,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每年約新增1萬1仟多名患者。目前,針對早期(第1~3期)大腸直腸癌的病患,主要是施以開刀手術處理,依據臨床及腫瘤的狀況選擇內視鏡、腹腔鏡、開腹手術等方式進行腫瘤切除,然後依據病理報告,進行手術後的輔助性治療,之後接受每年定期追蹤即可;然而針對第四期大腸直腸癌轉移至其他器官的病患,通常會需要跨團隊的多科整合治療,如大腸直腸外科、肝膽外科、放射治療科、血液腫瘤內科等醫師同時進行評估與治療建議,如果此類患者需要使用藥物治療,大多選擇注射化學藥品抗癌妥(irinotecan)或益樂鉑定(oxaliplatin)合併 fluorouracil(5-FU)使用,或再合併標靶藥物癌思婷(bevacizumab)來治療。

在過去,標靶藥物每個月大約需要花費10~15萬,對於一般家庭是頗大的負擔,有不少較弱勢族群因經濟因素而選擇放棄治療,不過,健保自6月起已針對大腸癌第四期轉移的病患給付化學藥物「抗癌妥(irinotecan)」合併標靶藥「癌思婷(bevacizumab)」作為癌友的第一線治療,估計可替病友每年省下至少80~90萬的醫療費用,大大減輕病患與家屬的負擔,並讓更多病患的生命得以延續。

化學治療合併標靶治療的效果究竟如何?林鵬展醫師分享,一名50多歲的男性到院求診,經診斷確認為第四期大腸直腸癌並轉移至肝臟,評估後已無法使用手術方式進行切除,因此醫師先施以化學治療合併標靶藥物,治療後發現病人對藥物的反應效果很顯著,肝臟腫瘤很快而且明顯的縮小,經會診大腸直腸外科、肝膽外科醫師後,決定進行手術切除,藉由精湛的外科手術,完整的將大腸直腸癌及十餘顆肝轉移的腫瘤完整切除,手術後追蹤至今已三年多,沒有任何復發的現象,是轉移性大腸直腸癌第四期病患成功治療,進而延長存活的例子之一。

在標靶藥物尚未問世之前,大腸直腸癌末期的病人僅能靠化學治療或放射治療,病患的存活率很低;然而現今將化學治療合併標靶治療後,患者平均存活時間增加至二年。若癌友接受合併治療後,腫瘤能得到有效控制、縮小再開刀切除,則有20%~30%的病友可存活超過五年以上,甚至長期存活,徹底告別病痛。林醫師表示,即使是大腸直腸癌第四期,仍有機會被治癒,請病友不要放棄治療機會!

不過化學治療跟標靶藥物的副作用也是需多加留意,用於治療大腸直腸癌的化學藥物益樂鉑定(oxaliplatin)容易出現過敏症狀,同時可能會產生神經毒性,造成四肢手腳麻痺的感覺;至於抗癌妥(irinotecan)則會出現腹瀉狀況,這兩種化療藥物所造成的副作用大多是都以可處理的,大多不會嚴重干擾到日常生活,而標靶藥物癌思婷(bevacizumab)也可能出現包括高血壓、尿蛋白、出血或血栓等副作用,醫師提醒,若有任何不適都須立即回診尋求協助,醫師會評估患者需求與狀況作適度調整,給予最適合病患的治療組合。

大腸直腸癌治癒率很高,但常因早期症狀不明顯,國人也缺乏相關資訊,和早期篩檢而錯失治療黃金時機,如能定期進行糞便潛血篩檢、接受大腸鏡檢查,確認腸道內是否有瘜肉或不明腫瘤,並盡早切除或做處理,即能提升治癒率與存活期。林鵬展醫師提醒,每日五蔬果外應盡量避免高熱量、高脂肪、低纖維的食物,以及多運動,均可有效降低罹患大腸直腸癌的風險,讓疾病遠離。

資料來源悠活健康網: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11755


大腸癌前兆

大腸癌症徵兆與大腸癌症狀

由於大腸癌的早期症狀隱晦不明且特異性不高

易被病患及醫師所忽視

以致延誤了早期診斷及治療的時機

雖然年輕腸癌患者的臨床症狀長短和臨床分期沒有絕對關係

但是一般相信病程越長癌細胞浸潤越深且廣

則局部淋巴轉移甚至造成血行性轉移可能性亦相對提高

切除率及存活率也就減少了

因此臨床醫師對於下列臨床徵狀務必詳細探查原因

以利早期發現

大腸癌前兆

大腸癌症徵兆與大腸癌症狀1

下消化道出血是大腸癌最常見的徵狀

幾乎一半以上的病患都有此症狀

若是左側結腸及直腸癌則更高達70﹪以上

但是若呈鮮紅顏色且和糞便完全分開

則以痔瘡直腸炎居多 

大腸癌的出血往往是少量且間歇性

尤其是右側大腸癌之出血

往往和糞便均勻混合更是不易由肉眼查覺

往往至嚴重貧血產生全身症狀時始被查覺

大腸癌前兆大腸癌症徵兆與大腸癌症狀2

排便習慣改變,這也是大腸癌病人最常見症狀之一

包括排便頻率改變,糞便管徑變細

裏急後重及排便時肛門疼痛等

這些症狀主要是腸腔被腫瘤部份阻塞所造成

以左側大腸癌及直腸癌最明顯

約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的病患有此症狀

不過臨床上碰見這種症狀時

必需和大腸急燥症作鑑別診斷

大腸癌前兆大腸癌症徵兆與大腸癌症狀3

腹痛,這是歐美大腸癌病患最常見之症狀

國人則約有三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之病患有此主訴

腹痛的原因可能是腸癌的局部浸潤或者是腫瘤部份阻塞腸腔所造成

因此痛的部位也視腫瘤的所在位置而定

而且痛的形式和大腸急燥症並不相配合

大腸癌前兆大腸癌症徵兆與大腸癌症狀4

腹部腫塊,腹部能觸摸到腫塊者

又以右側大腸癌居多,根據台大許等之經驗高達50﹪之
右側大腸癌患者可以在相關部位觸摸到腫塊不過隨著腸癌篩檢的進步

早期大腸癌的比例漸漸增加

相信臨床上可觸摸到腫塊的病例會慢慢減少

大腸癌前兆大腸癌症徵兆與大腸癌症狀5

腸阻塞,中國人因憩室炎引起腸阻塞之情形遠比白種人少

相反地國人中80﹪的大腸阻塞都是由大腸癌所造成的

臨床上亦都有腹痛症狀位置上以乙狀結腸

盲腸及脾彎曲最多由於大體解剖的互異

右側阻塞性大腸癌的腫塊遠比左側大

約為8.4公分比4.1公分

這是由於右側大腸管徑較寬宜糞便在此尚呈流質狀態所至

直腸壼部因內徑較寬,且腫瘤的發育縱向多於橫向

所以糞便在此雖已成固體狀

但發生阻塞的機會反而不多

約有24﹪的結腸癌病人有腸阻塞的現象

但僅8.1﹪的直腸癌病人會造成腸阻塞

大腸癌前兆大腸癌症徵兆與大腸癌症狀6

腸穿孔,少數大腸癌會造成自由穿孔

有二種發生機制,腫瘤本身破裂穿孔及近端因遠端腫瘤阻塞而脹破

臨床上以前者居多,85.7﹪,其中又以乙狀結腸最常發生

近端脹破情形則佔14.3﹪,以盲腸最多,此乃因為此處腸壁最薄之故

大腸癌前兆大腸癌症徵兆與大腸癌症狀7

其他,包括局部膿瘍管,腸套疊,腹水等

若是臨床上出現了體重減輕

虛弱發燒或者各種轉移現象時

往往表示晚期症狀,預後不良

大腸癌治療的成效

根據行政院衛生署1985-1987的統計資料顯示

國人大腸直腸癌的死亡率

依次次於肝癌肺癌胃癌

而居各種癌症死亡比率的第四位

而依榮民總醫院統計其於1970-1977年所有癌症病的資料

結腸直腸癌的五年存活率為40.5

僅次於子宮頸癌及乳癌

大腸癌經發現後

若能根治性手術切除

則可能有較長的存活

否則若因癌侵犯範圍過大無法手術切除

則甚少存活超過五年

 

行政院衛生署公布的八十七年國人十大癌症排行榜中

無論男女大腸直腸癌都佔第三位

比胃癌患者多

幸運的是大腸直腸癌的預後情形要比胃癌好得多

但是也和其他癌症一樣

若是晚期才發現

不管那一種治療效果都不盡理想

 

大腸癌一般發生在五十歲以上的患者

在歐美各國的報告

四十歲以上的人

不論男女

得到大腸癌的機會均增加

在台灣

大腸癌患者的平均年齡要比外國低

三十歲的人得到大腸癌並非少見

所以不能因為年輕就忽略了得到大腸癌之可能性

 

文獻上報告指出

年輕人得到大腸癌預後都較差

這和年輕人的癌症常是分化較差

惡性度較高的癌症有關

同時也因為年輕人的癌症常常在診斷時已經為末期有關

所以行政院衛生署才有大腸直腸癌篩檢計劃

目前此計劃尚在進行中

篩檢的危險群包括有過乳癌或甲狀腺癌病史家族中直系血親
有大腸癌病史
曾患有發炎性大腸症

含潰瘍性大腸炎及克隆氏病變

曾患有多發性大腸息肉或大腸癌手術後的病人

 文章來源: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uestion?qid=1511122201363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大腸癌 大腸癌症狀
    全站熱搜

    洪家心肝寶貝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